来源:道伟法师 当阳玉泉寺 2023-11-10
尊敬的各位领导、本性院長、各位嘉宾、校友、大德法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在这长风浩荡、秋尽冬初的美好季节,校友毕至,嘉宾云集。在庆祝我们的母校--福建佛学院建院40周年系列活动的闭幕式上,我作为一名老校友代表总結发言,真是万分喜悦、同時深感惶恐。
往事如歌,岁月如诗;最近几天,我们故地重溫、共同追忆当年,畅叙法谊,共襄佛教僧伽教育发展未來长遠大计,也让我受益良多、法喜充满。
剛才,前面黃夏年老師对本次論壇作了精切且精彩的点評,非常贊同,就不一一赘述了。我就关于本次佛教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几点思考,提供給在座大家,作為參考,不到之處,請給予指正。
一、我们要看到佛教思想的本质和基本特性,就是其「人本宗教和理性宗教」的鲜明特征。所谓人本的宗教就是以人为本,宗教和神的存在是为了更好成就人。佛与人同,有了最高的觉悟和智慧,人人都可以是佛。惠能大师说:「不悟,佛即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即是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融合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佛教的人本特性更加显著,人的意志是最有力量的,通过道德善行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这样的人本属性对于全人类都是具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时,佛教是理性的,佛教中的缘起讲的就是一切存在都是诸多条件和合而成的结果,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即我们所说的“正信”。这是佛教在各大宗教中,对世界的本质最具理性的解释。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佛教彻底抛弃了盲目崇拜并成为最和平的宗教。以上这两个最本质的特点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也是佛教可以国际传播的基础。
二、佛教,特别是中国化的佛教所包容的慈悲、感恩、包容等思想对于全人类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个人,佛教强调内观、正念了悟生命的意义,学习智慧、慈悲等思想进行道德完善和生命力的提升。对社会而言,佛教的和平思想和对非暴力的坚持以及对社会基本伦理道德的维护,对于我们在人际群体中、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在行为模式更加多元化、基本价值观念模糊化的当下处理矛盾、解决冲突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崇尚“善行善念”的语境下能够产生激烈的冲突甚至是暴力行为。
特别是佛教中国化之后所融汇的中国文化的“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美美与共”等精髓更让佛教能够面对当下、生机勃勃。佛教关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让心灵得到充实和满足;同时,其蕴含的中国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具有东方审美的健康生活理念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有力保证。
三、我们现在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安全、幸福、包容等都是这个宏伟概念中的关键要素。佛教所倡导的无我、平等的观念让和平主义成为佛教的最大特点;佛教对生命的理解与自我完善、个人觉悟的追求也成为最能教化人、温暖人、融洽人的宗教,这些恰恰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脉相承的。在这个过程中,怎样让国际社会更多的了解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尤为重要。佛教在其中就可以作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成为增进友谊的桥梁和坚守信仰的表率,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独特的贡献。
四、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近年来,我国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更为剧烈、国际空间也受到挤压。对中国的警惕、误解、诋毁也甚嚣尘上。中国是全球性的大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佛教在这一情况下往往也可以成为民间外交的主角之一、成为防止某些敌对情绪的防火墙、成为某些领域的橄榄枝。当然,这既是中国佛教自身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弘法空间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佛教在当代维护世界和平、弘扬优秀中国文化的时代使命。
领导们、校友们!嘉宾们!老师们、同学们!
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佛教僧团的组织、管理制度、弘法方式、教育方法、经济模式等必然需要作出相應且必要的调整。这也是太虚大师倡导“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原因。21世纪的今天,社会环境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佛教的变革必然要求与时俱进,这是佛教自身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佛教能够继续发挥“慈悲济世、普度众生”之作用的外在必然變化。而这些目标与愿景之达成,皆依赖于佛教教育,依赖于佛教僧才的培养。赵朴老曾反复强调,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和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最后,恭拈一偈,祝福母校再创佳绩、再创辉煌!
风住尘香花尽好,
物是人非事事休。
闻说南山春尚在,
更愿南山作法舟。
祝願各位领导、校友、大徳法师、老師、法体安康;祝各位同学精进学修,奋发有为。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