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俭戒奢 | 佛门里的惜福故事

来源:珠海市普陀寺  时间:2023-05-29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佛门当中更是把“惜福”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行持。成佛需要福德和智慧都能圆满,而积聚福德的前提,便是学会惜福。因此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常讲“修福莫如惜福”,印光大师也常开示“注重惜福,深信因果”的道理。

· 虚云老和尚 ·

崇俭戒奢 | 佛门里的惜福故事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崇俭戒奢 | 佛门里的惜福故事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绍云长老讲述)

· 印光大师 ·

  崇俭戒奢 | 佛门里的惜福故事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弘一大师:《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 弘一大师 ·

  崇俭戒奢 | 佛门里的惜福故事

“先师入山初期,学头陀苦行,僧衲简朴,赤脚草履,不识者不知其为高僧也。中期身体较弱,衣服稍稍留意。晚年身体更弱,乃命余代制骆驼毛袄裤,以御寒冷。先师所用僧服,大都由余供奉。尺寸函开示,照单裁制。回忆先师五十诞辰时,余细数其蚊帐破洞,有用布补,有用纸糊,坚请更换不许。入闽后,以破旧不堪再用,始函命在沪三友实业社,另购透风纱帐替代。为僧二十五载,所穿僧服,寥寥数套而已。作为一代弘律大师,弘一大师生活竟是如此简单清苦。”(刘质平:《先师的生活情况》)

崇俭戒奢 | 佛门里的惜福故事

崇俭戒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中国智慧、中国美德、中国气质。在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中,节俭是古圣先贤所推崇的美德,而对奢侈,则多加告诫,深怀警惕。中国化的佛教,可以说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因此,崇俭戒奢是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要求。

崇俭戒奢 | 佛门里的惜福故事

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经常行头陀苦行,他常居住于岩石溪涧旁,因号左溪尊者。法师常居住一室,室内虽小,却常觉有法界之宽。一件祖衣,爱之惜之,四十余年不曾换新;一件卧具,终身没有更换过。若不是查阅经典,不轻易点燃一支蜡烛;若不是朝礼圣容,从不妄自行走一步。

唐代高僧通慧法师,三十岁出家,受具足戒之后,到太白山结茅隐居。法师入山时没有带任何粮食,饿了就到山中摘取野果吃,渴了就饮用山泉水,若困倦时,就靠在大树下休息,法师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禅思中度日。通慧法师在山中经过五年隐居修行,一次因为用木头打土块,土块破碎消散,法师因之豁然大悟。法师平时生活十分惜福节俭,多年一衣一被简朴度日,所穿的麻鞋二十年不曾更换,当鞋破旧时,就以布重新缝补一下,继续穿着,不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都不换新的。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smy的头像smy
上一篇 2023年5月29日 下午3:01
下一篇 2023年5月29日 下午5: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