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修定慧 & 顿悟定慧

来源:六祖寺修学中心 2025年03月15日

渐修定慧 & 顿悟定慧

      六祖说:“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修行的关键是自己体认定慧的一体无别,自悟修行,而不在于争个先后次第。如果总是执著于先修什么,后修什么,其实你还没有入道。如果你一定要执著有一个打坐的相,然后才能够入禅定,才能够开启智慧。从来不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的信念没有建立起来,自己信不过自己,那么悟性当然就难以开启。所以价值观、信念、能力,关键是开启悟性,你真正信得过才能够开启悟性。

      如果总是执著于先修什么,后修什么,其实还没有入道,还是在迷惑之中,还是在妄心之中,还是在凡夫的无明系统之中,因为没有证到一体的定慧,所以内心就会有人我之别,胜负之心,修来修去还是离不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

      所以祖师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自悟修行,不在于诤”,不在于争论,不在于跟人家博弈,不在于一定要执著于一个先后次第,关键是破掉执著。你从相上来修,当然理须顿悟,事乃渐修,但是如果你执著于这个,那么你的悟性就难以开启了。

      我们不用老是说佛教的名相,说一点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用得了的,其实做任何事情你都不要陷入到跟人家博弈,陷入到对立,陷入到争胜负。所有陷入到跟人家争胜负,有胜负之心的,不管你赢了还是败了,你都是败了,为什么?你被自己的观念卡住了,不在于相上你是赢了还是失败了,而在于你有一个胜负之心,你就被你的观念卡住了,世间出世间,任何时候都要没有胜负之心,不要陷入到博弈状态。

渐修定慧 & 顿悟定慧

卖名贵餐具的故事

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下班以后去逛商场,妻子就看中了一套高档的餐具,但是非常昂贵。这个妻子翻来覆去爱不释手,丈夫就不同意买,嫌这个餐具太贵了。

妻子又不肯走,丈夫又不肯买,两个就卡在这个地方了,怎么办呢?导购员很聪明,马上就附在这个丈夫耳边说了一句话,丈夫很高兴,很爽快,马上掏钱把这个高档餐具买下来了。

 你知道她说了一句什么话吗?她说:“先生啊,你想一想,这么高档的餐具,这么珍贵,你太太还舍得让你洗碗吗?”

      这一说,丈夫马上就喜形于色,立马付款,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丈夫是卡在一个什么框里面?价钱,对不对?嫌贵了,这是一个框。如果这个导购员去跟他讨价还价,说:我可以降价···说来说去,这个买卖也难以成交,对不对?但是导购员很聪明,她不在价钱上去跟他扯,不跟他去博弈,不跟他去争个胜负,争一个胜负你是争不赢的。顾客可以在你这里买,也可以在其他地方买,又不是你独家经营,你跟他博弈是搞不过的。

      那么应该怎么样?你应该跳出来,要跳到一个有情世间。你前面这个价钱是器世间,你跳到有情世间就是夫妻感情,而且来说这个餐具很珍贵,太太很珍惜,所以她不会让丈夫做家务,至少是少做家务,起码不会让他去洗这个餐具。这么一说,这个丈夫当然很高兴、很爽快地付款了。

      我们学《六祖坛经》,我看真正能够见性的可能不多吧,但是至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要能够不断地破掉执著,不断地打破框框,什么东西把你限死了,自己的观念把自己限死了,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所有的烦恼、痛苦都是从自己观念的局限里面来的。所以要善于破框,不要卡住。这是我们说不要争一个胜负之心,“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这样的是迷人。

宋代的省澄禅师有一首诗:

示执坐禅者

大道分明绝点尘,何须枯坐始相亲。

杖藜日涉溪山趣,便是烟霞物外人。

      就是说,不是要在打坐过程之中,你去枯坐才能够见道,才能够悟道,一切行住坐卧之中都能够悟道,所以修定慧不要著相,不要以为只有在打坐之中才能够成就定慧,在生活之中更能够成就戒定慧三无漏学。

      我们要强调三学的“学”不是讲学问,也不是讲知识,而是什么?而是生命成长的锻炼。戒定慧都是一体的,都是生命成长的锻炼,在不同的侧面让我们的生命成长,让我们的生命觉醒,开启我们的觉性。

渐修定慧 & 顿悟定慧

日用常行饶益的故事

我们看到这张图上画了一个小姑娘背着一个小孩子正在爬山,旁边跟着一条狗。通往山顶寺院的山路很崎岖、很难行。

一位健壮的男人背个小包都已经气喘吁吁了,觉得走得很辛苦、很吃力。这时候从他身旁缓缓地走过一个小女孩,而且这个小女孩还背着一个更小的孩子。

他就很同情地对这个小女孩说:“哎呀!小姑娘啊,你背那么重的小孩子,一定很累吧?”这个小女孩听了以后,很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包袱,我背的是我弟弟,当然我不累了。”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两点启发。

      ①有爱就不是负担,有梦想就不累,有使命就不怕,心甘情愿就不苦。我们真正地发起菩提心来,心甘情愿做众生马牛,完全不会苦,不会累啊。学佛的要点就是两句话,发菩提心,证空性慧,由证空性慧而离我人四相,而成就佛的法身。由发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而成就佛的报身、化身。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离相,修善,成佛啊。也就是说,我们安住于觉性之中,就能够心甘情愿地去饶益众生。日用常行饶益,安住于觉性之中,你就知道整个法界都是我,当然就心甘情愿,愿意去利益一切众生。我们要怎么样破框,说一点更浅更实用的吧。

渐修定慧 & 顿悟定慧

母亲教育孩子成长的故事

有一个女居士,她的事业是小有成就,事业上面她不操心,但是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她。

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九岁,小女儿六岁,两个孩子经常打架,每次都要她去做裁判。她一般都是收拾大女儿,因为她觉得大女儿是姐姐,应该要让着妹妹。久而久之,这个大女儿就很不开心,觉得妈妈偏心。

其实好多家长都是这么做的,对不对?总是叫大的孩子让着一点,其实这个方法是错的,你知道吗?家长这样做,对两个小孩成长都不利,对两个小孩子都没有好处。

对于最小的孩子来说,父母亲不管什么事情都护着他,要求哥哥姐姐让着他,时间长了,这个小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弱者心态(弱者只会抱怨,强者承担责任),遇到事情只会抱怨,只会去找父母告状,不懂得承担责任,并且还会认为别人给他做的都是应该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应该属于她,哥哥姐姐都要让着他。

但是,当他长大进入社会之后就麻烦了,因为没有人再惯着他,也没有人再让着他,所以在社会上就到处碰壁,这个小孩子就这么毁了。

当然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啊,这种教育方式对于老大其实也没有好处,因为总是被打压,做什么事情都受到限制,所以就会缺乏自信,畏首畏尾。

这位女居士学禅以后,知道做父母亲的会执著于父母亲的相,而去做一个裁判,用自己的权威去裁定大女儿、小女儿的行为。这个是不对的,一个是自己很著相,再一个对小孩子成长也非常不利。不是要改变行为,而是要破框,要破除执著,要提升观念,所以她就改变了教育女儿的方法。

有一次她这个小女儿又哭着跑过来告状,说她的作业本被姐姐淋湿了。如果是以前,女居士一定把这个大女儿找来骂一顿。但是这次她不这样做了,而是问小女儿:“姐姐为什么把你的作业本弄湿了呀?”小女儿想了想说:“其实她也不是故意的。”妈妈又问:“那你有什么方法能够把作业本弄干呢?”不是找谁的责任,而是解决问题一一怎么把作业本弄干。

于是这个小女儿主动想,她先把毛巾拿来吸水,效果不太好,又拿纸巾去吸,效果也不好,最后找了一个好方法,就是用吹头发的电吹风去吹,很快就吹干了,效果很好。小女儿和妈妈都很开心。

大女儿从房间里面走出来,问她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妹妹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姐姐,姐姐也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主动要求帮妹妹补习功课。

慢慢地两个小孩子就都改变掉了,小女儿不再一有问题就和姐姐争,或者去找妈妈告状,而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能够担当责任,就成长了嘛。大女儿不再被批评,每天都很开心,主动为妹妹着想,不再自私自利。先替妹妹着想,这个利他的心就培养出来了。而且姐妹俩还为妈妈着想,主动地去做家务,主动地学习,一点都不用父母操心了。

      这个其实就是破框,做任何事情,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不要到外面去找方法,而应该是看到自己的盲点,看到自己的局限,看到自己的框,把这个框一打破,事情就好做了。

      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父母亲不要提供现成的答案,也不要去做裁判,而应该发挥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把孩子从抱怨的弱者心态,引导到承担责任的强者心态;把孩子从追问为什么(追究责任的框架)引导到怎么办(解决问题的框架);把孩子从没有办法的框架引导到办法总比问题多的框架。

      所以不著相就是不断地在内在观念上去打破框架,每换框一次,就成长一步,小孩子就渐渐地心胸也扩大,格局也扩大了。心量和格局不断地扩大,心量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就决定结局。所以成佛、行佛、作佛在哪里?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不要说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才去行佛、作佛,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是我们心性的土壤,是我们行佛、作佛真实的土壤,在这个中间才能够真正地顿悟成佛。

      当人生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地到外面去寻找脱困的方法,而应该向内照亮盲点,看到那个框(卡住你的一定是个框,决定你思维方式背后的这个框)要把这个框架打破,你就能够打破局限,就能够找到更多的方法。

渐修定慧 & 顿悟定慧

六祖大师的《无相颂》

日用常行饶益  行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日用常行饶益”,修行要持戒、修定、发慧,更重要的是要把你这些戒定慧的功课,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来,要在一切时处保持正念正知。觉知力恒在,以大悲心饶益一切众生,才能够真正地自利利他。

      并不是仅仅布施钱财就能够成道,因为布施可能是菩萨行,也可能是人天善行,关键看你是用什么心态去做,用什么心行、用什么见地去做。

      “菩提只向心觅”,菩提在哪里?要从我们内心去体悟、去证得,何必向外去寻求那些玄妙的境界呢?

      所以说,你从知识上、从大脑思维上理解了,这不是生命觉醒,在日常生活之中你体证到了,才是真正的生命觉醒啊。那种修行道路上的种种境界,拙火定、狂喜等等,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也不是真正的生命觉醒,所以“何劳向外求玄”。

      见性是做减法,不是做加法,见性就是把遮蔽我们觉性的烦恼执著一一去除,从而开显本自具足的菩提自性,能够这样去修行,西方极乐世界就会恒常在我们眼前显现。为什么?因为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的心清净了,你超越了清净和浊乱,超越了相对,那种绝对的自性清净成就了,悟性开启了,当然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也就显现了。

      关键是生命的发展方向要发生一个大逆转,原来在轮回,现在要由痛苦的生命转成无尽喜悦的生命。凡夫以迷惑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是痛苦、是轮回的。但是同时只要我们觉醒,我们也可以开展慈悲智慧的生命、充满无尽喜悦的生命,并且依此而建立净土。

      修行就是从心灵的完美(不断地照破观念的局限,不断地破框)然后到达人格的完美,再成就世界的完美。世界的完美就是净土现前,就是成就净土。净土其实就是生命正向能量的显现,无论是往生净土,还是成就佛果,都不在别处,而是在我们自心——菩提只向心觅。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三三两两的头像三三两两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午4:38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午4:5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