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老和尚禅七开示:守一不移

来源:正法清流 时间:2022-12-21 

净慧老和尚禅七开示:守一不移 

第三讲 专注一境,守一不移
(2008年12月14日晚)
各位道友:
我们当下这一念心,随着时间的迁流、空间的转换,念念不住,念念生灭,一个完整的心被诸多妄想分割成无数个碎片,统一不起来。而且在这念念生灭当中,随时都在起执著,不是在执著我,就是在执著法。我法二种执著,犹如两座大山、两堵墙壁,把我们这一念心与真如佛性、实际理地分割开来,见不到真理,见不到佛性。
参禅用功夫,就是要如何来突破这两种障碍,突破这两堵墙壁,使我们豁然开朗,明见佛性。所谓安住当下、照见当下、观照当下、觉照当下,就是要使这个念念不住的心,能够在智慧的观照下,不随妄念奔跑,能够专注一境,逐步做到统一其心。
这就讲到修习禅法的第二个次第,要能够统一其心。要能统一其心,就必须守一不移。
守一不移者,专注一境,坚持一个方法,始终不渝地盯住它,不要放松,不要放过,使这一颗心从妄念纷飞的乱心中慢慢地静下来,将万念归于一念。这就是守一不移功夫的必要性。如果专注的力量不够,万念不可能成为一念。我们的心不在“一”上下功夫,禅定的境界永远与我们无缘。
守一不移是一个最古老的、行之有效的修行方法。在早期翻译的佛典中,讲到修禅定时都讲到要守一。道家讲修行的时候,也讲到守一与抱一。抱就是拥抱。拥抱什么呢?不要让当下这一念心随着千变万化的环境跑掉,要在“一”上用功夫。禅宗的祖师同样讲到守一。“守一不移”四个字就是四祖大师禅法的特色、特点、窍门,或者说是口诀。这个法门,从古到今,无数的修行人在使用,无数的修行人得到受用。无数的人在这一法的引导下,净化了心灵,开发了智慧,获得了解脱,所谓“能守一, 万事毕”。
关于守一不移,我曾经用六个字来概括其要领。这六个字就是“专注、清明、绵密”。
怎么知道是守一呢?就看你专注一境的程度如何。因为定心现前,一定是专注一境的结果。比如说念一句佛号,前一念、后一念,念念之间没有杂念,那就是专注的结果。
清明。专注往往容易出现昏沉,加以清明来调节,就能使定慧均等、止观并用。清明者,心地不昏沉,念念分明,但是又没有妄念。因为专注,所以没有妄念;因为清明,所以念念分明,没有昏沉。
念念分明了,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做到绵密,绵密就是念念相续。我们所做的功夫,前念后念之间没有间断。比如一句佛号,从提起来的那一刻,一直到一枝香坐完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这就是功夫。要使功夫打成一片,只有坚持绵密的功夫才能达到。如果说功夫在中途有间断的现象出现,那就要稍微提一提。比如说看一个话头,是谁在安住当下?是谁在见闻觉知?是谁在打妄想?这都是一些话头。现在所提倡的话头是“念佛的是谁”,在“谁”字上用功夫,盯住这一个“谁”字,在一念未起的时候,看是谁在念佛,是谁在照顾话头。对于截断妄想的流注,参“念佛的是谁”是最有力量的方法之一。
“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不是放在口里念,而是要看话头,要参话头。看话头者,专注这一念未生的时候,要让这一个“谁”字成为疑情。所谓疑情者,就是一个大的问号,就是在“谁”字上用功夫。坐在这里的是谁?反问一句,然后就用全身心专注这个话头。专注了以后,就不要再去念它,就看住这个“谁”字。
大家可以随着我的语音,然后看这个“谁”字落在什么地方。看我们能否将这个“谁”字的疑情延续十秒钟、二十秒钟、半分钟……能延续,能够绵绵密密地在这一念上,盯住不放,如猫捕鼠,如人牧牛,死死地盯着所牧的这一头牛,不犯他人苗稼。不犯他人苗稼,就是不打妄想,没有杂念;让这一头牛吃本分草料,就是让这头牛做它应该做的事。非分的事没有,第二念没有。
各位静下心来,观照一秒钟、二秒钟、三秒钟……看是否能够生起疑情,能够把握当下这一念,没有第二念?如果能够使当下这一念,就像点着了的一盏灯,历历孤明,光明显耀,不会摇晃,那这个功夫就从一分一秒开始,慢慢绵绵密密地做下去,自然就能打成一片。
所谓守一不移,这三个阶段—专注、清明、绵密,缺一不可,但是落实在绵密上。专注也好,清明也好,落脚点、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功夫绵绵密密地做下去,是使我们的觉照绵绵密密、光明显耀,此心没有第二念。守一不移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使当下这一光明显现的心念,没有妄念掺杂进来,只有一念,没有第二念。

净慧老和尚禅七开示:守一不移 

这是做功夫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虽然不究竟,但是,一般来说不可超越。即使那些有大善根的人,一闻千悟,但具体到做功夫上,还是要经过专注、清明、绵密的功夫。不经过这个阶段,其于妄想何?对妄想还是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悟境达到了,智慧开发了,定力不够,也不能敌生死,也不能免轮回。而且,没有定水涵养的智慧,其慧没有来源,就是所谓“干慧”,极为有限;只有在定水涵养中所形成的智慧,才是源源不断的一股甘泉。专注、清明、绵密,就是达到定慧双修、定慧具足、定慧圆满的修行境界的一种途径。
四祖提到的守一不移,就是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慧眼,盯住当下这一念,不要让它走着,不要让妄念插进来。其专注的程度、力度,就像一根绳子,系在一只将要飞腾的鸟脚上。这根绳子系在鸟的脚上,手不能放松,一放松了这只鸟就飞掉了。这只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妄心。这一念心就像时时想要飞腾的一只鸟一样,你必须用一根绳子把这只鸟的脚拴住,用专注的力量拽住这根绳子,丝毫不要放松。这个比喻极为形象。
在佛经上,大多是用牧牛来比喻修行调心的过程。牧牛,在我们今天的工业社会,特别是在城市的人,很少见到这种农村的生活情景。在过去没有拖拉机的年代,耕田要用牛。既然要用牛,就必须养牛、牧牛,要有人牵着牛在水草肥沃的田埂上去放牧;只许牛吃田埂上的草,不许吃地里的庄稼。牛就好比我们的心,田里的庄稼好比是妄想执著,田埂上的草好比所用的功夫。让我们的心时时专注在所用的功夫上,不生妄想执著,这就是牧牛比喻的真正含义。
田埂上的草就是牛的本分草料,田里的庄稼不是本分草料。为什么呢?田里的庄稼供养的不是牛,而是人类。牛与人类所要摄取的养料各不相同。牛既然是吃草,那就要安分守己,不可超越自己的界限,不可有分外的想法。所以牧牛的人,两只眼睛要死死地盯住牛的每一个动作,不能让牛犯了他人的苗稼。那就是比喻我们在用功夫的时候,只能让这一念心做本分的功夫,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有第二念。有了第二念,功夫就不能成片。所以说要守一,守住当下这一念,不起第二念,专注一境,清明、绵密,使功夫成片。
古人在这个方面有许多公案。比如有人问赵州和尚是怎么样做功夫的,赵州和尚说,我一天十二个时辰,除了吃饭的那一会儿是杂用心以外,再也没有杂用心的时候。其功夫的绵密程度可想而知。
同样也是赵州和尚的公案,有人问老和尚,你还有几颗牙齿?赵州和尚说,我只有一颗牙齿。学人就说,你只有一颗牙齿,怎么吃饭?赵州和尚回答说,下下咬着。虽然我只一颗牙齿,饭到口中每一颗饭粒我都清清楚楚地咬着了。这也是形容赵州和尚做功夫的绵密状态。
赵州和尚是一位大禅师,他的功夫做到如此专一,连吃饭的时候都不会放过,都会清清楚楚、绵绵密密地知道自己在吃饭,知道自己进口的每一颗饭粒都能下下咬着,就说明赵州和尚他没有片刻放弃专注、清明、绵密的功夫。这就是悟后起修,悟后还要继续保任。有绵密的悟后保任功夫,才能做到下下咬着。
也有禅师问赵州和尚,你是怎样打发每天的十二个时辰呢?赵州和尚说,你是被十二个时辰所使唤,我能使唤十二个时辰。也就是说,功夫做到了清明、绵密的时候,你随时随地都作得了主,不被环境所污染、所转化。随时随地作得了主,也是功夫做到只有一念、没有第二念的时候,才能达到心境一如的境界。
我们普通的人、我们在迷失中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被环境所驱使,很难作得了自己的主宰。有时候自己觉得功夫还可以,忽然听到一句有损自己所谓“尊严”的话,马上就火冒三丈,眼睛瞪得圆圆的,拳头攥得紧紧的。那就是在被十二时使唤,自己不能使唤十二时。

净慧老和尚禅七开示:守一不移

逆境面前有如是表现,顺境面前也有表现。现在社会上遇到所谓“金融风暴”,经济紧张、股票下跌、货币贬值,种种不如人意的经济现象都出现了,人人都在一种沮丧彷徨的心态下度日。如果忽然说股票上涨了,那些持有股票的人马上就会眉开眼笑。所以往往是心随境转,自己作不了自己的主宰。
修行做功夫,其目的就是要自己能够主宰自己,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翁。这是一种过硬的功夫,一种真实的功夫,半点假都玩不得。我们现见许多所谓的“修行人”,在顺逆境界现前的时候丑态百出,那就是很严峻的考验。要知道自己的功夫如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接受考验,看自己修行的这一念、安住当下这一念、守一不移这一念,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日常生活是一块试金石。人人都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接受各种考验,经受各种锻炼。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好样的,经不起考验的就会落马。修行人如何透过、突破当下这一关?就在守一不移上下功夫。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3)
静瑛的头像静瑛
上一篇 2022年12月21日 下午5:35
下一篇 2022年12月21日 下午5:5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