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法、戒体、戒行、戒相|虚云老和尚

来源:虚云文化亭  时间:2023-06-06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虚云老和尚

戒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之分。戒法者,佛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制之五戒八戒、式叉摩那之六法戒、沙弥沙弥尼之十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出家五众菩萨之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二众菩萨之六重二十八轻戒、及一百八十四种羯磨、三千八万无量律仪等,皆名戒法。

戒体者,当受戒时,领纳戒法于心胸,于身内即生一种戒体。此体虽非凡夫可以见闻,然一生之中恒常相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戒体。戒体的优劣,在于受戒时发心的高下。故求戒者,当先明白发心。心分下中上三品:一、下品心。于正受戒时,以智狭劣,誓愿不广,或心散乱,缘境不周。但得戒相守持,无克发体功用,是为下品心,即得下品戒。二、中品心。于正受戒时,心缘一切情非情境,但于所缘境上,仅能分断诸恶,分修众善。唯欲自脱生死,全无度生誓愿,是为中品心,即得中品戒。三、上品心。于正受戒时,心心相续,见境明净,遍缘法界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能发决定大誓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是为上品心,即得上品戒。所以要得受上品,当发上品心。

又当受戒前,应先究心缘境之宽狭,然后才可以立志高远。见相明白,若不预先深究,法相尚且虚浮,怎能得受上品戒。甚或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徒劳一世,大须留意。

缘境虽多,不外情与非情两种。情境就是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如人类鱼虫鸟兽等;非情境就是一切无生命的矿植等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房舍、衣药用具等。众生造恶,皆因迷着前境,如见财物起盗心,见美色生淫念等是。但恶业固由境起,善业还从境生。境是制戒之所依,亦为发戒之正本,如淫杀等依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境而发;盗妄等依情与非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与非情境而发,是故森然有境,皆是制戒之本。发戒之因,若能兴广大慈护之心,遍缘如上情非情境,于此境上发如上三大誓愿,与彼戒法相应,领纳在心,尽寿护持,是即上品戒体。

戒行者,得戒体已,于日用中,动静云为,任运止恶,任运修善,顺本所受,不越毗尼。则世出世间,一切行门,无非戒行,并非离一切行外,别有所谓戒行者。

戒相者,即佛所制诸戒,于一一戒中,有持犯不犯之分,有轻重开遮之别。持者以顺受体为名,分止持作持;犯者以违受体为名,分止犯作犯。止持者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戒体,禁防身心,不造诸恶,是名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是名持。持由止成,即非法恶业,不当行即不行,是名止持。作持者,勤策身口意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是名作。作而如法,顺本所受戒体是名持。持由作成,即如法善业,当行即行,是名作持。止犯者,痴心怠慢,行违本受,于诸胜业,厌不修学,是名止。止而有违,反彼受愿,是名犯。犯由止成,即胜业当行而不行,是名止犯。作犯者,内具贪瞋痴慢我见等毒,鼓动身口,违理造境,是名作。作而有违,污本所受,是名犯。犯由作成,即恶业非法不当行而行,是名作犯。其它轻重开遮等,各须研习律藏,现在不能细说,此等名为戒相。

上来所说,虽分四种,其实是一。轨凡从圣,名戒法;总摄归心,名戒体;三业造修,名戒行;览而可别,名戒相。由法成体,因体起行,行必据相。当知戒相者,即是戒法之相,复是戒体之相,又是戒行之相。盖法无别法,即相是法。体无别体,总相为体。行无别行,履相成行,是故行人最要深研戒相。此所谓戒相者,即是律中所明持犯等相。持犯等相虽多,不出心境,盖恶业,非境不起,非心不成。善戒也是非境不发,非心不生。故南山律师说:未受已前,恶遍法界。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遍法界。是故得戒者,即翻无始恶缘,俱为戒善,变有漏苦报,即成法身。诸位发心受戒,于此须善用心。


◎「虚云文化亭」所发布的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内容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1)
smy的头像smy
上一篇 2023年6月9日 下午4:08
下一篇 2023年6月9日 下午5: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