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群法师2025年07月04日

若不知用心,
要拜多少佛,
才能成就无上菩提?

修行要以调心为目的,而调心的前提就是用心,懂得用心之道,才谈得上调心,否则又从何调起?
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将拜佛当作完成任务,只在意每天拜多少拜,却不在意拜佛的用心方法。最后就使拜佛成为一种机械式的运动,除了锻炼身体的效果外,几乎起不到任何调心作用。那么,我们又该怎样通过拜佛来调整心行呢?
“《智论》云: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赞叹。”
《大智度论》说:我们听闻佛菩萨的功德后,内心生起无比的尊重景仰,这样才会以恭敬欢喜之心称扬赞叹。接下来,分别对尊、重、恭、敬、赞、叹逐一解释,指导我们善用其心,修习皈依。
“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上,故言尊也。”
什么叫尊?我们认识到在一切众生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德行能超过佛菩萨,故名之为尊。
在我们的内心,是否具备这种认识?是否真切感觉到诸佛功德至高无上,没有任何众生、神灵或其他宗教导师可与之比肩?惟有具备这一胜解,我们对佛菩萨的景仰才是由衷的。否则,我们虽然也会按书本描述的那样赞叹佛菩萨的伟大,但这种说法是空洞的。因为它没有相应的认识作为依托,是不可能具有多少力量的。
“敬畏之心过于父母、师长、君王,利益重故,故云重也。”
随着佛菩萨在我们内心的分量不断加重,这种景仰会积累为敬畏之心,甚至超过对父母、师长及帝王的敬畏。因为我们已经深知,佛菩萨对众生的利益远远超过世间任何一个人。
这种重,既是因为重视,更是因为深感其重要性。当我们说尊重佛菩萨时,是否认识到佛法对人生的重要性?是否认识到这种重要性的无可取代?我们的认识有多深,佛法对我们产生的作用就有多大。
“谦逊畏难,故云恭。”
我们认识到佛菩萨的无限功德,对照之下,就会深感自己的渺小和不足。面对佛菩萨时,就会谦卑调柔、诚惶诚恐,这就是恭。
“推其智德,故云敬。”
我们了解到佛菩萨的无量智慧,会油然而生敬重之心。恭,主要是由认识到自身不足而谦恭。敬,则是由认识到对方德行而心生景仰。
“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我们感佩佛菩萨的慈悲智慧,由景仰而衷心赞美,是为赞。但赞美尚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服膺和皈敬,进而称扬歌颂,是为叹。
那么怎样才能在佛陀这块最肥沃的福田中耕耘?《大智度论》又以比喻来说明敬佛的圆满果报。
“又云:植佛福田者,植谓专心坚着也。随以一善,礼诵、香华等,至佛无尽。”
植就是专注于此,善用其心。然后通过礼拜、诵经、供养香花等任何一种善行,在内心播下敬佛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将我们一直导向成佛之道。
正如《法华经》所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仅仅是在佛前称诵一声名号,这念善心形成的种子,也能成为圆满佛果之因。
当然这不是说,称诵一句名号就可以成佛。而是告诉我们,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行,同样是未来成佛之因。因为佛陀的智慧无比超胜,所以在这一福田播种的功德,乃至一沙一尘,都会使我们积聚无量无边的资粮,将我们导向无上菩提。
摘自《僧像致敬篇》
作者:济群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