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史海观复 时间:2023-08-14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或许是仓央嘉措留给人们最浪漫的诗。
一说仓央嘉措,很多人都着眼于他那“情僧”之名,但事实上却很少有人品读仓央嘉措的一生。
或许是芸芸众生,总是想感受一种不一样的离经叛道,因此当僧人与爱情放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格外地引人注目。
事实上,仓央嘉措的一生,是错置的一生。无论是离经叛道也好,是皈依佛法也罢,都是身不由己。
是陷落于尘网中的情僧,还是命运的无可奈何
很多人并不明白,为什么一名藏传佛教的活佛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里需要为仓央嘉措澄清一下,其实仓央嘉措原本出生于一个信奉红教的非藏族家庭中。
藏传佛教分为4大派系,分别为:红教、黄教、白教、花教。
在这四个派系中,红教徒是可以娶妻生子的。仓央嘉措就是出生在一个红教徒家庭当中。
仓央嘉措出生的时候,正是西藏政局动荡的年月。拉藏汗与第巴桑杰加措双方的矛盾日益增加。上层的政局不稳,所影响的自然是西藏的各阶级百姓。
在那样的年月里面,即便是出生在世俗之外的僧人,也很有可能朝不保夕,随时成为刀下亡魂。
仓央嘉措刚被选为活佛不久就认识了玛吉阿米。并且对方在仓央嘉措的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即便是当时的仓央嘉措已经是活佛了,但是对于人世间的情爱依旧很向往。
如果没有被桑杰加措选为活佛灵童,说不定仓央嘉措会像是自己的父母亲一样,与玛吉阿米成就一世情缘,共同相伴于佛前。
而这一切都在其被选为活佛灵童时终结了,人们只能在仓央嘉措的诗歌中见到一个飘忽不定的玛吉阿米,却没有人知道玛吉阿米到底是谁。
世事弄人,成为活佛
在藏传佛教中,活佛被誉为是僧人在圆寂之后的转世,是与生俱来的佛者与圣人。
相传在上一届活佛圆寂的时候,便会为僧人们指出自己转世的地点与方向,据此,僧人们便会找到再次降临世间的灵童。
在西藏,活佛与班禅都是极为重要的宗教人物。班禅负责执掌宗教事务,而活佛则被视为教内的精神与智慧的领袖,类似于西方教派中的“圣女”。
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圆寂,弟子桑杰加措作为五世达赖的教内执行者,为了能够继续执掌黄教事务,只能是选择秘不发丧,宣称五世达赖已经入定。
在此期间,桑杰加措派人秘密地寻找新天资聪慧的小孩作为活佛灵童,而仓央嘉措就是在这时候被选为转世灵童的。
1685年,桑杰加措找到了仓央嘉措,并将其从父母的手中接入了宫中。这一年仓央嘉措才只有两岁,虽然父母都是红教徒,但是仓央嘉措的父母身份低下,所以对于被指定为活佛这种事情也都无可奈何。
谁都明白,被指定为活佛便意味着一生一世都只能与青灯古佛相伴,此后再难体会世间的亲爱与悲欢。
仓央嘉措在14岁的这年,正式接受了所谓的“活佛受顶”仪式,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在举行坐床典礼的那天,仓央嘉措便知道自己和所爱之人,此生将无缘再见。
与红教不同,黄教有很多的清规戒律。初到布达拉宫的仓央嘉措在桑杰加措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如何遵守清规戒律。桑杰加措多次给仓央嘉措强调,作为一个黄教,最为忌讳的就是女色。
桑杰加措的权力有多大仓央嘉措是知道的。仓央嘉措无法反抗这样的命运,在绝对的权利面前,反抗不仅是徒劳的,更有可能让所爱之人也蒙灾。
对命运的反抗,叛逆的情僧
自从成为活佛之后,仓央嘉措并不甘心与常伴青灯。在野史中记载,仓央嘉措年少时也曾有过出宫寻欢的叛逆行为。
但是由于并无更多的正史资料的支撑,所以这种说法也只能是作为一种假设。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活佛的仓央嘉措事实上很苦闷,否则便不会留下那样多的情诗了。
读仓央嘉措的情诗,总是能够给人一种脱离于现实的无奈感。与同为情僧的苏曼殊的那种直白不同,仓央嘉措一直游走于现实与佛之间,既有对世俗亲爱的向往,也有对于宗教圣贤的执着。
总之,在仓央嘉措的词句中,虽然一直强调着“不负如来不负卿”,但是字里行间却都能看到对于命运措置的无奈。
与人们所认识的不同,作为六世达赖的仓央嘉措并没有想象中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至少其所处的那个时代是绝对没有的。
1702年,仓央嘉措在日喀则时做出了一件注意影响其一生的事情。这天,作为六世达赖的仓央嘉措跪在扎什仑布寺外面,手捧禅衣,声称要把自己的班禅师傅授予自己的法戒统统退还,以此还自己以自由的生活。
这是仓央嘉措唯一一次向自己的命运表达内心的反抗。无论是否成功,在其一生之中,这一次仓央嘉措是自由并且伟大的。这一刻,仓央嘉措不用再违心地说出“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话语了,相对于宗教的“理想”,这一刻自由成为其心中唯一的所念。
然而遗憾的是,这次抗争不仅没有为其带来自由,相反却为其自身与桑杰加措都带来了麻烦。
康熙四十年(1701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成为了新一代的藏王。与其祖父尽可能地在王权与神权之间维系平衡的做法不同,拉藏汗一上位就开始了与密宗宗教领袖之间的权力斗争。
值得一提的是,固始汗并不是藏族人,而是原本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在1640年的时候,固始汗在四世班禅与五世达赖的邀请下杀入西藏,覆灭了噶当派的藏巴汗。于是西藏便成为有蒙古人统治的地区,正统的藏族皇室已然覆灭。
固始汗进藏,是四世班禅与五世达赖与其合谋的结果。
但是随着藏巴王朝的结束,对立矛盾也就从固始汗与藏巴王之间转移到了固始汗与密宗宗教领袖之间。
毕竟,任何一个王权所有者都不愿意自己的地盘内出现有神职人员来与自己分享权力的情况。只不过固始汗在位时,双方顾忌颜面,所以谁都没有率先发难,毕竟当初双方在誓盟一起推翻藏巴王朝时,彼此都是信誓旦旦的。
而拉藏汗与自己的祖父不同。从一开始就有削弱达赖与班禅地位的想法,于是便有了其与桑杰加措之间的政治斗争。
其实当年,在五世达赖圆寂的时候,固始汗也想过从桑杰加措哪里将赋予宗教领袖的一些权力收回。可是桑杰加措及时地找到了仓央嘉措,将其推上了活佛、灵童的位置。
有了仓央嘉措,密宗的信众就有了精神领袖,精神领袖的一句话堪比神谕。
正因为有了仓央嘉措,固始汗最终也就只能作罢,继续与桑杰加措进行周旋。神职人员与固始汗各司其职,谁也不侵犯谁的利益,所以大家就能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
康熙四十四年(1705),桑杰加措秘密派人到皇宫中去,企图毒杀拉藏汗。结果计划失败,于是拉藏汗便派兵剿灭了藏军,并且杀掉了桑结嘉措。
拉藏汗在给康熙的信件中,称桑结嘉措意图谋反,并且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女色,纵情享乐,实在是无法被当作宗教首领活佛被人崇敬,请求康熙下令废除掉仓央嘉措的活佛的地位。
其实,康熙当时也很纠结。
原本只是想让蒙古族和藏族之间相互制衡,没想到的是这一下子让拉藏汗占据了先手,并且还找到了废除掉宗教领袖的理由。
康熙当然不会看着拉藏汗折让肆无忌惮的除去政敌,然后一人做大。于是便让人将仓央嘉措押解进京,也没有说到底要把仓央嘉措怎么样。
圆寂青海湖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朝廷下指令将其押解回京发落。
这一年,仓央嘉措年仅23岁。从康熙三十六年,十四岁的仓央嘉措被选为六世达赖开始,在往后的九年中,仓央嘉措都像是被禁锢在笼中的飞鸟一般。
而在23岁这个本应是最美的年华,仓央嘉措却似乎即将迎来人生的尽头。九年的“活佛”生涯,却犹如半辈子这般长,这样的经历谁人能够体会得到。
去往京师的道路走走停停,仓央嘉措不知道千里之外的清王都是个什么样的风景,但是他知道,这一路上的风景看一眼就少一眼。
身心俱疲的仓央嘉措在青海湖边独自打坐,用自己师父曾经教给自己的方法排解心中的苦闷。
或许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仓央嘉措才真正的像一个活佛一样的圆融。
等到人们企图唤醒仓央嘉措继续前行时,却依然发现六世达赖已经圆寂归天。
仓央嘉措圆寂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藏王和康熙的耳朵里。两人都没有去较真仓央嘉措倒是时不时真的圆寂了。正因如此,对于仓央嘉措的结局才有多种不同版本的传说。
有人认为,仓央嘉措是在青海湖边自然圆寂的;
也有人认为,仓央嘉措在行至青海湖的时候便被拉藏汗派人秘密谋杀;
也有人认为仓央嘉措是被康熙皇帝软禁在了五台山;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仓央嘉措最终是被好心的信徒释放了,随后编造了一个其圆寂的谎言。
对于以上几种观点,“谋杀论”与“软禁”论其实都不足为信。不仅是因为这样的论述缺乏真凭实据,更是因为显得有点多余。
以当时仓央嘉措的处境来看,谋杀和软禁已然都没有必要了。没有了桑杰加措对于宗教的执掌,仓央嘉措没有任何的实际权力。拉藏汗犯不着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杀掉宗教领袖。
另外一方面,康熙皇帝也不笨,将其软禁在五台山无疑是让藏传佛教有了一个与本土佛教法脉交流融合的契机。
康熙皇帝很忌讳这样的事情,所以不可能为自己制造一个麻烦。而且留着仓央嘉措,那么就能够继续牵制拉藏汗。要是拉藏汗有反意,随时能够让拉藏汗回到藏区,组织密宗力量来与拉藏汗对抗。
至于说是有信徒私放了仓央嘉措,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当时负责押解仓央嘉措的都是藏王的亲信,是不可能背叛藏王的。
唯一可能的就是仓央嘉措确实是在青海湖边没有任何征兆地圆寂了。
对于这样一个一生都在笼中的“活佛”来说,踏上进京之路时就已然是放弃了生的欲望。当时仓央嘉措的心情或许用一句诗来形容最为贴切,那就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已然心死,却还要被人当做筹码,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而这种折磨久了,身心也就疲惫,等到其走走停停地来到青海湖边时,自然也就到了油尽灯枯之时。
内心的折磨,对于一个人的损害远远高出身体上的折磨更多。
当然,无论是现在还是当时,人们都更愿意相信仓央嘉措是因病圆寂在了青海湖边。
这不仅成全了一代活佛转世历劫的传说,也更加符合人们和仓央嘉措自己的期待。
毕竟在其被左右的一生中,唯有圆寂青海湖边,能够算得上是仓央嘉措一生中少有的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