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小众石窟寺

来源:大观日知录 禅林网  时间:2022-10-28

图片

水泉石窟东壁(正壁)二立佛与南壁侧景 北魏

水泉石窟

位于古都洛阳南大门——大谷关口以东断崖之上、今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

图片

水泉石窟东壁(正壁)立佛 北魏

南壁上部有一大龛,高1.42米,宽0.95米,内刻1佛2菩萨。主佛结跏趺坐高台上,两菩萨侍立左右,两侧刻护法雄狮1对。其左有1小龛,刻1佛2菩萨,佛座两侧有狮2尊。佛座正中有1力士手托薰炉,左右为供养人。此龛之上有5个小龛,龛内各有佛1尊;龛门两侧各刻2个小龛,上小龛为2尊小坐佛,下小龛为2尊小立佛。

图片

水泉石窟南壁中央大龛 北魏

南壁二层中间,有1佛龛高1.94米,宽1.6米。内刻主佛,高1.25米,结跏趺坐,莲花背光,周有莲花童子;主佛两侧分立二弟子其下有护法雄狮1对。该龛右侧有2层小佛龛,高0.6米,宽0.5米,内刻2佛2菩萨,佛座左右有护法雄狮1对;中间有薰炉1个、供养人2个。

图片

水泉石窟北壁窟门龛像 北魏

南壁二层大龛的左右遍刻大小不一,高低不齐,形状各异的小龛,龛内刻有形态不同的佛像,佛座下刻有金刚力士和蹲狮卧兽。

图片

水泉石窟窟门北壁录顶帷幔龛 北魏

北壁东下层有1大龛,内刻主佛1尊,结跏趺坐于高台上,莲花背光,周有莲花童子。两边侧立两菩萨,佛座两侧有雄狮一对。龛门两侧分别刻3~5个小龛,其中一龛刻1小立佛,其余均为1坐佛。

图片

水泉石窟北壁圆拱形龛像 北魏

窟门北壁上刻大小佛龛约百个,龛内多数为1佛2弟子或1佛2菩萨,六尊多为交脚弥勒佛。这些佛龛下面还有排列整齐上下9层小龛,每排27个小龛,右下角缺1,左下角缺3。每龛高0.8米,宽0.7米,其内各刻1坐佛。

图片

水泉石 窟北壁石窟主昙覆龛像北魏

石窟门外北侧,有1雕刻细腻的佛龛,刻1佛2弟子2菩萨,其面部丰满,体态雄健,属盛唐时期作品。石窟门外南侧,有摩崖碑记一通,记载石窟的营造历史,对了解石窟分布、造像及佛教兴盛情况有重要价值。水泉石窟的特点是造像集中,雕造工艺精美,有的可与龙门石窟相媲美,是研究古代雕刻、绘画、建筑及佛教发展的珍贵资料。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水泉石窟南壁东段部分龛像 北魏

窟外北壁有唐代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造像一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面容丰满,体态有力,为盛唐艺术风格。窟外南壁,保存碑记一通,系依山而刻;其中有关于石窟历史的记载,字迹多已剥蚀不清。

图片

鸿庆寺石窟第一窟西壁南段帷幔佛龛 北魏

鸿庆寺石窟

鸿庆寺石窟位于河南省义马市东南14公里处的常村镇石佛村,依白鹿山,南北一字排开,原有6窟,现存4窟。窟内存有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及后代重修之碑。明碑中所称“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见山灵林茂,嵯峨冲天,水绕周围,白鹿衔花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谕修数龛度金鼓、诸佛像现放佛光喜度众生”。

图片

鸿庆寺石窟第一窟西壁(正壁)北段帷幕龛 北魏

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后有续凿。第一窟平面略呈长方形,中有方柱,现多存浮雕,西壁浮雕降魔变图,群魔飞午手持各种利器向佛进攻,其规模居全国之首;南北两壁一为健陟惜别,一为释迦出家浮雕佛传故事。浮雕构图之严谨,雕刻之精美,堪称北魏佛教石雕艺术的佳作。第二窟坍塌较为严重,南壁龛内坐佛头、手均有损毁。第三窟与第二窟损毁程度相近,但浮雕维摩变及飞天仍保存尚好。第四窟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有火焰背光,空间有八比丘浮雕,窟顶和四面各雕飞天二身,姿态颇为活泼。

图片

鸿庆寺石窟第一窟北壁上层佛傅故事“太子出宫” 北魏

第一窟:平面长方形,有中心柱。西壁刻佛传故事,上部刻绘释迦在菩提树下,一手支颐,神态安详;下部是两位妃子及宫女劝释迦不要出家的情景。南壁刻一佛坐莲座上,两侧各有两菩萨。北壁中间刻浮雕降魔变图,10余个魔鬼,手持利器,向佛进逼。两侧各刻一龛,龛内有佛和弟子菩萨,龛外有兽。东壁刻有高大的城楼,上下有菩提树和身着长衣的人群。中心柱上有佛、鹿及执伞侍者等形象。浮雕构图严谨,雕刻精致。

图片

鸿庆寺石窟第一窟南壁西端“白马吻别”图 北魏

第二窟:正壁刻荷花瓣形尖拱龛;左壁一龛刻三坐佛,已损坏;右壁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第三窟;正面刻释迦坐相,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右壁有三龛,中间大龛为交足弥勒,上有飞天。

图片

鸿庆寺石窟第一窟西壁(正壁)浅浮雕“降魔变” 北魏

第四窟:窟顶刻莲花藻井并二飞天;正壁刻坐佛五尊;右壁尖拱龛内刻坐佛三尊,龛上刻五尊坐佛;左壁大龛已坏,其上尚有飞天。

第五、六窟尚待清理。

根据文献记载和造像的雕刻风格,除第四窟为唐代作品外,其余三窟均为北魏时期作品。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灵泉寺石窟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境内,是一处东魏时期(公元534~550年)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石窟及塔林群。

图片

上、灵泉寺石窟大留圣窟南壁风、树神王 东魏下、灵泉寺石窟大留圣窟北壁河、山神王 东魏灵泉寺原名“宝山寺”,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时赐名为“灵泉寺”。灵泉寺石窟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止于宋代。

图片

灵泉寺石窟大留圣窟东壁卢舍那佛像 北齐

现有东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余处,并有北齐双塔和唐代双石塔。灵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编排,反映出历代塔式的沿革,堪称中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

图片

灵泉寺石窟 大留圣窟南壁弥勒佛 北齐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此处为北方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称“河朔第一古刹”。寺院东西两山,大造石窟,山岩遍刻塔龛,是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

图片

灵泉寺石窟大留圣窟北壁阿弥陀佛 北齐

图片

灵泉寺石窟大住圣窟“那罗延神王” 隋

图片

灵泉寺石窟大住圣窟“迦毗罗神王” 隋

图片

灵泉寺石窟大住圣窟东壁弥勒佛龛 隋

图片

灵泉寺石窟大住圣窟西壁阿弥陀佛龛 隋

灵泉寺遗存的基址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玉皇阁、大佛殿、菩萨殿、千手千眼佛殿。僧房、寮舍连成一片。寺西北现存一对单层方形石塔,由塔基、塔身、塔顶组成,型制较小,仅有2.5米高,雕饰朴素。二塔相距4米,乃道凭法师的烧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三月十七日”的题记。这是中国最早的石塔。

图片

小南海石窟

小南海石窟,又称北齐石窟,位于河南安阳市安阳县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由于它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分别是西窟、中窟、东窟,均为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

图片

安阳小南海石窟中窟窟门近景 北齐

西窟进深1.76米,面阔1.36米,高1.76米。平面呈方形,面积为2.4平方米。正中雕释迦牟尼佛一尊,结跏跌坐于长方形台座,左右为胁侍菩萨二像,两侧壁各镌刻菩萨三立像。门作拱券状,门楣上雕有滚龙两条,中间有一莲花。门两旁各雕刻有护法神王一尊,组成火焰拱门。

图片

安阳小南海石窟中窟正壁 (北壁)造像 北齐

中窟进深1.34米,面阔1.19米,高1.78米。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6平方米。正中雕释迦佛一尊,火焰背光,内浅刻腾空飞舞的飞天6个,左右刻二胁菩萨,两侧壁各镌侍立菩萨3尊,其间各浅刻小型菩萨3尊,手拿莲枝。东壁上部有浮雕弥勒说法图案,西壁有浮雕莲枝菩提树图案。座台上刻有三个伎乐人。全窟萦壁遍布拜佛积德、敬佛造像的题刻。门亦作拱状,有门槛。门额饰形象生动的二青龙,间有火焰宝珠,下为两只金翅鸟。门洞两旁对称地刻有停立着的天王浮雕,威武雄壮。

图片

安阳小南海石窟中窟北壁浅浮雕僧稠立像 北齐

图片

安阳小南海石窟中窟北壁罗刹舍身闻偈图 北齐

图片

安阳小南海石窟西窟正壁与右壁 北齐

东窟毁坏较重,其进深和面阔均为1.29米,高1.6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积为1.66平方米。正面中间雕琢释迦佛1尊,左右刻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各雕3尊菩萨。其间弥刻大小佛像23尊,无统一布局,不像是一次刻成的。这里原是宏伟的灵山寺,可能有较大规模的石窟造像群,现仅余三座石窟,从形体结构,风格题材来看,与河北省峰峰响堂山石窟,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是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珍品。

图片

万佛山石窟

万佛山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乡柴河村北部的山岭上,开凿于北魏时期,现存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造像300余尊。

上寺院建在半山腰,有大佛龛、莲花洞、双窟,下寺院有锣鼓洞和神游洞。

图片

万佛山石窟摩崖大佛像龛 北魏

在上寺院我们看到,大佛龛为摩崖一佛二菩萨造像。大立佛面朝东,高约5米,双臂残毁,踏于石刻莲座之上;高髻宽面,面部五官因风化而残损,额间有清晰白色圆孔;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下摆衣褶流畅有序。二菩萨亦上身残无,残高均在1米左右。

图片

万佛山石窟双窟西窟东壁供养人礼佛图 北魏

大佛龛东侧为莲花洞,造像组合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坐佛、二力士。虽历经风化,造像都有些残损,但其中丰富的细节、精美的浮雕仍能让人想象当年的胜景。

图片

万佛山石窟双窟东窟西壁供养人礼佛图 北魏

莲花洞右侧为一组双窟,造像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坐佛、二菩萨,洞外为高浮雕的二力士。值得注意的是,窟顶有莲花藻井,“莲蓬”被清末道徒涂改为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

据村中老人介绍,在双窟和莲花洞上方的崖壁上本有千佛龛,密密麻麻排列着上千尊佛,20世纪中后期,因开山取石被炸毁。

图片

万佛山石窟神游洞西壁供养人礼佛图北魏

在龙门石窟周围的石窟中,万佛山石窟是一处占有重要地位的汉化鲜卑窟,其拥有帝后礼佛图的洞窟之多、浮雕画面之广,仅次于巩义市的石窟寺。其精妙的石刻造像、丰富的艺术想象、精湛的雕刻技法,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图片

西沃石窟

西沃石窟位于新安县正北40公里西沃村东、黄河南岸的垂直峭壁间。它背靠青要山,面临黄河水。自东向西依次有浮雕石塔四座,石窟两座。在塔与石窟间有若干个小佛龛。石塔均为浮雕楼阁式方塔。一号七级,高200厘米,每级之间有大房檐,塔顶有相轮、宝瓶。从下至上,一至三级每层刻一佛、二菩萨、三层以上,每层刻一佛。石塔右下角刻供养人题铭,下部正中是造像记,左、右及下部是供养人。二号塔三级,三号塔七级,四号塔五级。

图片

浚县千佛洞石窟第一窟北壁造像 唐

浚县千佛洞石窟

浚县千佛洞石窟,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

图片

浚县千佛洞石窟第一窟西壁南侧菩萨像 唐

北窟洞口高150厘米,阔3米,进深170米,穹窿顶,饰有藻井。窟内雕有大小佛像120余尊,都已无头,洞内壁上刊有宋代嘉祐年间,明代成化年间题记。这是两个石窟中最晚的题记。

小山头的南、北、西三面凿有很多佛龛,多为唐代造 像。有元、明、清各代题记,均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图片

浚县千佛洞石窟第二窟右壁力士 唐

千佛洞石造像虽大部分残损,但它还保留着盛唐时期的石刻艺术作品,是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分享自:大观日知录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编辑 志斌的头像编辑 志斌
上一篇 2022年10月28日 上午10:52
下一篇 2022年10月28日 下午2: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