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老和尚:这种状态下,开悟的曙光已经显露在我们心灵的空间了

来源:正法清流 时间:2022-12-29 

净慧老和尚:这种状态下,开悟的曙光已经显露在我们心灵的空间了 

第九讲 一念不生,体解大道
(2008年12月20日晚)
各位道友:

上来一共讲了八次,主要是围绕“安住当下”“守一不移”这两点加以发挥说明。其中,特别是“守一不移”这种功夫,是修任何法门都适用的方法;乃至成就世间事业、学习世间技能,都要“守一不移”。不可朝秦夕楚,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结果什么也没有学会。“守一不移”这四个字,总结了世出世法入门的口诀。

在四祖大师《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个法本得到弘扬以前,虽然在佛典翻译中有“守一”这个词,但是把“守一不移”四个字连在一起用来说明专一做功夫的重要性,这样的阐述不多见。直到四祖大师的法本从敦煌石室发现出来,而且在晚近又加以特别弘扬,“守一不移”这四个字才渐为人知,才渐为修行人所用。

不要小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这一句法语,是十方诸佛菩萨不可能再改动一个字的口诀。我们得闻这种甚深法门,找到这种甚深口诀,要十分珍惜,要知道运用,并且在用功中坚持再坚持。能坚持“守一不移”,功夫一定会有成片的希望。

“守一不移”以后,我们的功夫还要怎么做呢?接下来就是“一念不生”。“守一不移”,没有第二念了,做到正念不断,邪念不起,初步的一念不生就算是落实了。如果说到深层次的“一念不生”,那就是善恶、是非、人我,一切对立的念头都消融了。因为有善有恶,或者说止恶行善,那还是有念,那还不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无念。

无念者,是用智慧观照,不是用识心分别。以识心分别就是有念;以智慧观照就是无念,就是一念不生。

所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对待的、冲突的概念,在智慧的观照下都泯然不现。

人类的思维,都是以概念来表述思维的结果。概念在佛学里面叫做名言,或者叫做法相。所谓“念”,就是思维活动及由思维活动构成的种种名言分别。心念在识心中此起彼伏,如大海波澜一样没有一时半会儿的平息。所谓“识浪”,就是形容意识之流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样,潮起潮落,翻腾不止。这就是所谓的“念”。

佛学上讲“名”和“言”。“名”就是名字,“言”就是语言。我们思维的是什么呢?思维的都是“名”和“相”,一切事物的名字和相状,我们每天脑子里面打转的,就是各种名言、相状,这些就是所谓的妄想、妄念。

为什么说是妄念呢?因为有名无实。脑子里想的事都是从虚妄分别而来,是虚妄分别使得我们的识田得不到净化。识田得不到净化,智慧就无由开发。心田长的都是无明草(无明草者,妄想分别),其结果就是“意地难开智慧花”。心田长满了无明草,意地的智慧花果就无法生长。有此则无彼,这是必然的道理。有迷就没有悟,有悟就不迷。

在开始用功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是什么呢?就是迷与悟、觉与不觉、正念与邪念、善念与恶念在来回地拉锯子,就是在进行一场拉锯战。有时候正念占了一点点上风,那天就起得早一点儿了,上殿准时一点儿了,坐香积极一点儿了,说话也少一点儿了;如果邪念占了上风,表现的形式是什么呢?早上起不来了,上殿到一半了才去,而且总是懒洋洋地,一声不响,坐香又嫌腿子疼,看经书又想睡觉。

我们每个人都仔细地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与修行的表现,就是思想上善念与恶念在战斗。如果用社会上的说法这叫做“思想斗争”。所谓思想斗争,就是善念与恶念、正念与邪念在那里斗,就看哪个方面斗赢了。善的念头斗赢了,你就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正人君子,成为一个爱国守法的公民;如果恶念斗赢了,善念斗输了,就有可能误入歧途,走上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道路。这场思想斗争,把它拿到我们用功的这个过程中来,也同样是如此。如是斗来斗去,斗到一念不生了,那就在修行的道路上彻底地打了一场大胜仗。

“一念不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古代祖师将此形容为当下这一念“历历孤明”,和过去的念头没有联系,和未来的念头也没有联系,“前后际断”。前面念头的边缘、后面念头的边缘叫“际”。前念与后念之间失去联系了,中间这一念彻底孤立了,是“历历孤明”,不是糊里糊涂的。做功夫如果做到这种程度,而且能够保任,那就叫做“前后际断,一念不生”。

这种功夫,在我们一般用功的人当中偶尔也会出现,但是不能持久,不能形成稳定的修行用功状态。“一念不生”的要求,就是要使“不续前,不引后,前后际断,历历孤明,一念不生”的状态,保持稳定,保持连续,保持绵绵密密。在这种状态下,开悟的消息就快到了,开悟的曙光已经显露在我们心灵的空间了。

如果不经过这种状态,是否有开悟的可能性呢?应该说也有。像前天晚上我讲到六祖大师听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立刻就受到强有力的震撼。那种震撼实际上就是他当时就突破了内心的某种障碍,有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体验。所以他才能够下那么大的决心,不远千里万里北上求法。这是有大善根的人才可能会出现这种稀有难得的精神飞跃。像这种稀有难得的现象,古今中外也很少有人重复过。

当然,悟的层次有浅深。往往即使是浅层次的悟,也能决定一个修行人的命运,也能决定一个人法身慧命的命运。因为有所悟,修行的决心、修行的志向就完全决定了、坚定了,不会再动摇,不会再退步。所以说禅以悟为本,不开悟就不是禅。也可以说,整个的佛法,不开悟就没有实际的受用。我们在念“三皈依”的时候——“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就是要体解大道,就是要彻底地亲身去证悟解脱的无上大道,这就是我们学佛的中心任务。要能体解大道,只有通过修习禅定(念佛、持咒都可以纳入禅定的范畴)。

净慧老和尚:这种状态下,开悟的曙光已经显露在我们心灵的空间了

我们禅宗的祖师——西天第十祖胁尊者(参见僧肇《注维摩诘经》卷第八释维摩杜口),他老人家六十岁才出家,出家以后很快就精通了三藏,并且撰写了大量的弘扬佛法的论著。然后他感叹,佛法还有什么呢?哦!佛法还有禅法,需要自己身体力行地去做。于是他就自己发誓:若我不能深入禅定,具足禅定功德,我就再不睡眠了—胁不着地。印度睡觉就是睡在地上,地上铺一张席子就可以休息了。胁尊者他说,我如果不能深入禅定,具足禅定的功德,我就再也不躺下来睡觉,胁不着地。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果然证得阿罗汉果,成就了大解脱、大自在。此时有一位大外道马鸣,他听说胁尊者佛法高深、辩才无碍,就带领弟子来到胁尊者门下,不胜傲慢之至,对胁尊者说:“我有大辩才,我能破一切议论。如果你胁尊者的议论我破不了的话,我可以斩首相谢!”胁尊者默然不作声。此时马鸣见胁尊者默然不语,就自以为在辩才上胜过了胁尊者,就带领弟子离开胁尊者,认为这个老比丘也不过是徒有虚名,并没有什么学问。当马鸣走到半路的时候,忽然想到,我说我能破一切议论,这不是连我自己的议论也给破了吗?我还以为是我胜了,实际上我已经败了。真正胜了的是那一位默然不语的胁尊者。于是他又带着徒众,一起回到胁尊者座下,对胁尊者说:“老比丘啊,我堕负处!我既然输了,我的头留着还有什么用呢?这不过是愚痴的头而已!请你把它斩下。如果你不斩的话,我自己也要把这个愚痴的头斩下来!”胁尊者说:“不斩汝头,但斩头发。”把头发剃掉就好了。马鸣听到这个话,果然就让胁尊者把头发剃了,成为胁尊者的弟子。这位马鸣,就是赫赫有名的马鸣菩萨,印度佛教史上的一位大成就者。马鸣菩萨拜胁尊者为师以后,就把原来的那些聪明智慧一下子转变过来,用到弘扬佛法方面,讲经说法,著了很多书,甚至在当时有“第二佛陀”的美誉。由此可知禅定功夫的力量之大。禅在默,不在说。通过禅的默,默了以后再说,那就是“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默也对,说也对。所以一定要真正用功夫,要把学到的一点点理论、一点点的佛学知识,用在修行上,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做人做事中,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好学佛这条路,才能真正体解大道。

僧肇《注维摩诘经》卷第八释维摩杜口

什曰:如佛泥洹后六百年有一人,年六十出家,未几时颂三藏都尽,次作三藏论议。作论已,思惟言:佛法中复有何事?唯有禅法,我当行之。于是受禅法,自作要誓:若不得道,不具一切禅定功德,终不寝息,胁不着地,因名胁比丘。少时得成阿罗汉,具三明六通,有大辩才,善能论议。有外道师,名曰马鸣,利根智慧,一切经书皆悉明练,亦有大辩才,能破一切论议。闻胁比丘名,将诸弟子往到其所,唱言:一切论议悉皆可破,若我不能破汝言论,当斩首谢屈。胁比丘闻是论,默然不言。马鸣即生㤭慢,此人徒有空名,实无所知,与其弟子舍之而去。中路思惟已,语弟子言:此人有甚深智慧,我堕负处。弟子怪而问曰:云何尔?答曰:我言一切语言可破,即是自破;彼不言,则无所破。即还到其所,语胁比丘言:我堕负处,则是愚痴。愚痴之头,非我所须,汝便斩之。若不斩我,我当自斩。胁比丘言:不斩汝头,当斩汝结发。比于世间,与死无异。即下发,为胁比丘作弟子,智慧辩才世无及者。广造经论,大弘佛法,时人谓之为第二佛。夫默语虽殊,明宗一也;所会虽一,而迹有精粗。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故默然之论,论之妙也。肇曰: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默然也。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深浅。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于无知,信矣哉!生曰:文殊虽明无可说,而未明说为无说也,是以维摩默然。无言以表言之不实,言若果实,岂可默哉!
(《大正藏》第三十八卷三九九页)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静瑛的头像静瑛
上一篇 2022年12月31日 下午5:08
下一篇 2022年12月31日 下午5: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