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长老:“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么平凡的道理,你偏偏向远处求

来源:觉悟号  时间:2023-04-24


一诚长老:“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么平凡的道理,你偏偏向远处求

天上地下的蜷飞蠕动,花鸟鱼虫都有它们自己的成长、生存、活动的规律。就像竹子树木,他们总是想天上长;春天到了就要采茶叶,以春天的芽头为最好,过了春天到夏天就不太好了。这就是自然规律。没有了规律、规则,世间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饿了吃饭,渴了饮茶,这样平凡的道理,放在今天社会,偏有人费尽心思去远处寻求。如果你正在为昨天的事犯愁,为未来的事烦忧。不妨听一诚长老一番话......

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1995 年 10 月,与普渡禅师讨论佛法,记得自己在信中说了几句话:“我不修行,不知办道;禅也不会,开悟不晓;白天吃饭,晚上睡倒。”这并不是故作谦虚,佛法本来就是如此,它囊括了宇宙人生,很高远,很深刻,可是高远深刻的道理往往平凡卑下,当它被我们完完全全地化用于生活,它就变得很普通了,无非是“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样平凡的道理,偏有人费尽心思去远处寻求。唐代有一个很有名的禅师,名叫道林,可是大家都叫他鸟窠禅师,因为他在杭州修行时,总是像鸟筑巢一样,盘腿坐在一棵松树上打坐,因此而得名。这位鸟窠禅师曾经在陕西做过韬光禅师的侍者,而且一做就是好几年。做侍者久了,他就有些厌倦,觉得这样下去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于是就向韬光禅师辞行。韬光禅师问他为什么要走,鸟窠禅师说:“我当您的侍者这么久,您也没有给过我任何开示,我想去别的地方参学。”韬光禅师说:“你是要听我讲佛法?要说佛法的话,我这里也有呀。”说完,他拈起一根毛,轻轻吹了一吹,这下,鸟窠禅师立刻就开悟了。

千万不要以为师父只是在让你打杂做事,要是真的有心,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打杂也一样悟道。

一诚长老:“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么平凡的道理,你偏偏向远处求

安住于内心,别总在外镜上挑剔

以前在寺里,有个弟子也向我辞行,说想去其他地方参学。我告诉他,要参学,这里就很好,然后跟他讲了鸟窠禅师的这段公案,可是他听不进去,坚持要走。我跟他说:“你这是瞧不起人啦。”

本来,放弟子去别的地方充实自己,并不是不可以,那和尚为什么要挽留他呢?不是说我这里的佛法比别处要高明,这里的师父比别处的师父修为更高深,而是说,我希望他学会安住,学会向内看,学会从平凡的事物里参究很深的道理。这才是我对那位弟子的期望。

说到底,参学是自己的事,总在外境上挑剔,就会失去很多修行内在心灵的时间。更何况,在当下的一切境遇中领悟佛理,本就是修行时应有的态度和作为。不只是修行,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要把脚下的这一步完成好,再谈其他。现在有很多人,为人做事,动不动就挑毛病,沉不下来,眼睛总看着远方、未来,不懂得把眼下的东西把握好,这是很大的问题啊。心里头总想着“总有一天我要如何如何”,却不肯做好眼前当下的事情,未来又怎会如你所愿呢。

有位禅师,日间做了一个梦,让弟子为其解梦,其中一位弟子只是打了一盆水给师父洗脸,另外一位弟子则沏了一杯茶递给师父,禅师因此对这两个弟子十分赞赏。为什么呢,梦中经历的事情再精彩,也只是一个梦境,与现实有何相干?睡醒后洗脸,洗完脸后喝茶,才是平常生活,这两位弟子可以说是领悟了佛法的真意。

一诚长老:“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么平凡的道理,你偏偏向远处求

活在当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石屋禅师偈子有云:“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过去,现在,将来,这三者看起来关系很密切,统统都需要我们关心。但是细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关心毫无意义。枝头的梅子没成熟时,你做什么能使它由青变绿?窗下的栀子没有花苞,你又能做什么才能使其花满枝头?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饿了吃饭,渴了饮茶,不为昨天的事犯愁,也不为未来的事烦忧。活在当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真实。

白天吃饭,晚上睡倒,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态度。吃饭时,胸中不存忧愁;睡觉时,心头没有思虑,做任何一件事情,全心投入去做,不为多余的细枝末节,得失对错而烦恼。烦恼来时,也能够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不把它存在心里。安住在每一刻,把每一刻活出意义来,关注现在正在做的事,现在所在的地方,此时此刻在身边的人,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没有过去拖在我们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我们往前时,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也就没有为不相干的事烦忧、苦恼的时间。我们的心里头始终不纠结,不焦躁,不抱怨,才有可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执著”一词要如何理解

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如果说佛教是“教人如何逃避痛苦,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则是完全误解了佛教。佛教出世的人生态度是很智慧、很积极的。出世并不是同入世相对立的,而是要人们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谓出世,是要人放下人我执著,体会觉悟的境界。

一次访谈中,和尚这么一说,对方就问:“可是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事呢?如果没有一份执著,恐怕什么事也干不成。最近我看了一个报道,说电影《鲁迅》从筹拍到现在历经五十年时间,其间缺少资金就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正是凭着电影人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份执著,才使它今天得以投拍。如果说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有了烦恼就放弃,那我们现在可能还过着古人的生活呢。”

其实这是大家对“执著”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同,佛教所说的执著是说你陷入了烦恼而不能自拔、被烦恼所困的执著。有的人遇到了一些困难、麻烦,他就想既然佛教说不要执著,那我就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于是就放弃不做了,他认为这是符合佛教的不执著,其实这是错误的,可以说是完全的南辕北辙。佛教所说的是你不要对因人事所产生的烦恼执著,而不是要你放弃做事的坚定信念。佛法乃心法,它始终要人们放下的是内心对不良心态和情绪的片面执著。

一诚长老:“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么平凡的道理,你偏偏向远处求

执著于做事,而不是执著于烦恼

要执著于做事,不要执著于烦恼。百丈禅师有个公案:百丈禅师八十多岁了,还是很勤奋做事,大众不忍心,就把他劳动的工具藏起来。于是百丈禅师三天没过堂、没吃饭,他说:“我一天不作,一日不食。”你们看,这种执著心才是好的,很多人的执著心是什么呢,是执著于烦恼,纠结于得失,心里头放不下啊。

佛教所说的不执著,还表现在修行的方法上。修行固然要有片刻都不松懈、不放弃的执著心,但修行也要求无心用功。无心用功就是不要起「去用功」的念头,而是要把用功当成一种自发的习惯,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能在一言一行中自然地踩在用功的点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要把用功变成一句口号,一定需要激励自己才能够做到。对于修行人来讲,用功就是日常,能用心静静地聆听生活的不语,领悟其中微妙的禅机,何尝不需要功夫呢?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机缘,保持一颗本色之心,遇山则高,遇水则低,随顺自然,才是真谛。所以佛为什么总强调当下,因为每一个当下,每一刻都很重要,放过了眼前,就等于放过了未来;浪费了当下的时光,就等于浪费了将来更多、更好的可能性。

一诚长老:“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么平凡的道理,你偏偏向远处求

若能当下放下,那当下就断除了烦恼

怎样才叫做过好了当下呢,就是每一刻都做该做的事,心怀不为烦恼、不良的情绪所占据,不为错误的执著心浪费宝贵的时间。简单来讲,就是要活得本真、自然一些。停下工于心计、追逐名利的脚步,习惯悠然漫步,习惯以单纯自在的心态,乐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从每一种花草身上看见美丽,从每一阵清风中听到时光的低吟浅唱,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回归自然的淳朴,超脱于现实的烦恼之上。我们看那些超脱红尘之外的得道者,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风道骨,而是以天为盖、以地为席的自然之子。

有一个老和尚,住在山里边,以野果为生。别人问他为什么吃吃野果,他回答:“山珍海味能比野果好吃到哪里去?”别人又问他为什么不梳头发,他说:“我连烦恼都没有,还需要梳理什么头发呢?”烦恼是什么,它其实是我们的想象,完全来源于内心。只有当我们自己去计较过往的经历,去分别当下的境遇,去忧心未来的遭际时,烦恼才会找上我们。若是当下放下了,那么当下就断除了烦恼。

荣华富贵,名声赞誉,爱恨纠葛,人无时无刻不在为了这些东西争斗、追逐,或悲或喜,心里头没有片刻的安宁。做事时,不专注做事,却想着自己能有多少回报,计较着成败;与人相处时,不能够静享友人陪伴的安然,却要去计算物质上的好处,情绪上的好坏得失。活得太刻意,念头太多,烦恼就会无穷无尽。与其时时刻刻活在烦恼之中,不如在当下的这一片刻清心,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计较,只是单纯地活着,单纯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文章来源 | 《宽怀:一诚法师谈人生》

图片来源 | 十愿百科

摄影 | 妙传、丹珍旺姆、孟和德力根、李婷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smy的头像smy
上一篇 2023年5月2日 下午9:29
下一篇 2023年5月2日 下午9: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