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趣|陈兵教授:“了生死”与佛祖对轮回的思考

来源:陈兵  原佛  时间:2022-11-24

义趣|陈兵教授:“了生死”与佛祖对轮回的思考

第二章 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
在佛陀出世的时代,印度大地上涌起了一派思想革命的热潮,民智大启,思路大开,各种新兴“沙门”集团的职业修道者们,通过对婆罗门教传统观念的批判,及相互间的论辩竞争,将人类关于认识自身的思考,推向了一个东西方文明史上空前成熟的新阶段。自我、轮回及生死的超脱,成为当时各宗教、学派讨论的中心议题,对此问题的解答,数佛教之说最为明晰深刻。
一、“了生死”与佛祖对轮回的思考
诚如中国佛教徒用以概括佛教宗旨的“了生死”三个字所表示,佛教将对生死问题的解决高悬为自家的旗帜。据种种佛传所载,佛祖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之太子,原名悉达多(Siddhartha),生长于王宫,享尽人间声色之乐。少年时出城游玩,看到农夫耕作,烈日炙身,汗流浃背,犁过虫出,众鸟争食,牛疲人困,苦不忍睹,感叹众生备受诸苦,开始思考生死苦恼问题。后来又在都城的四门分别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修道者四种人,更触发了他对自身亦必老、病、死的焦虑,对众生老病死等苦的悲悯。他下决心为自己和众生探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大道,毅然舍弃荣华富贵和天伦之乐,逃出王宫,过起苦行僧的生活。他在离家出走时发誓:
我若不断生老死忧苦恼,终不还宫![1]
我今欲为一切世间求解脱故,出家修道![2]
悉达多太子对生老病死的焦虑与畏惧,自是出于人类的天性,集中表现出理性成熟的人类对自身悖论性存在的自觉和对死亡威胁的抗拒精神。为此而舍弃世人艳羡的世俗幸福生活,出家苦修,正是为精神上最高层次的追求而舍弃较低层次的满足,用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来说,是为最高层的自我实现乃至超自我实现而超越了常人低层次的匮乏性需求。悉达多太子的出家求道,集中表现出人内心深处有一种追求永恒幸福、无限自由,抗拒死亡等束缚的向上意欲,用释迦牟尼的话来讲,他的出家求道乃至成佛后说法度众生,是被自己本性中的一种不止的“欲心”(欲望、意志)所推动。

义趣|陈兵教授:“了生死”与佛祖对轮回的思考

悉达多太子对生死问题的考虑和出家修道,当然也受了印度婆罗门教思想和婆罗门种姓男子晚年出家修道之制的影响。他从小接受婆罗门传统教育,精谙《吠陀》教典,出家后先后所拜的两个老师,也是婆罗教数论派的修道之士,他按二师所授婆罗门教修道的两条主要路径——禅定与苦行,修行了六年,虽穷尽师之所证,而并未达到真正涅槃。于是,他放弃苦行,自辟蹊径,在尼连禅河边敷草而坐,发誓不得永断生老病死之道,不得无上正觉,誓不起于座。他先用所学的禅定方法调心,进入心若止水、湛寂不动的第四禅,在寂定心中,超常智慧一一显现,于初夜时先证得宿命通,自己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的历程一一重现:
忆念过去生从某处某名,而来生于此如是百千万,死生悉了知。[3]
次于中夜(半夜)发天眼通,了了照见一切众生死此生彼,见其未来如同现在。继而又发他心通、神变通。他看见,在无始无穷的生死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前生的亲属,从而生起普遍报恩、度众生皆悉超出生死苦海的大悲心。他对神通所提供的众生生死轮回的因因果果进行观察分析,终于在天将破晓时,断尽生死根本,成为圆满觉知宇宙人生实相的大觉者——佛陀。
释迦牟尼成道后,实践其普度众生的本怀,走向人间,说法四十余年。其所说法,围绕生死之解脱为中心。在多种记载释迦牟尼所说法的佛经中,对生死轮回情状的描述,观察生死轮回现象的思想方法,基本一致。按佛传及佛经所说,释迦牟尼盛说生死轮回,并非仅仅沿袭婆罗门教的传统说法或顺应当时印度的民间信仰,而是以证得的宿命通、天眼通等超常智力的直观为本为据。经中佛多次说:“我以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4] 这与其他宗教的灵魂、轮回说声称出于天启神降,西方哲学家之仅依理性思维推测勾画,颇有不同。这是佛家轮回说所具的突出特点,是研究佛家学说时不可不予以注意的。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编辑 志斌的头像编辑 志斌
上一篇 2022年11月24日 下午7:36
下一篇 2022年11月26日 下午7: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