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讲座 || 法空法师:何为安居?

来源:福建佛学院  时间:2023-06-29


安居讲座 || 法空法师:何为安居?

主讲:法空法师

福建佛学院唯识组研究生导师

福建莆田南山广化寺主七和尚

活动:2023年安居前行会

地点:福建莆田南山广化寺

时间:二0二三年四月十四日 

何为安居?

一、安居的由来

二、什么是安居

三、安居的种类

四、安居的目的

五、安居的意义

六、安居的功德

安居讲座 || 法空法师:何为安居?

一、安居的由来

(一)印度安居流传

印度因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雨季长达三个月之久。

一切僧众,或在山间修习禅定,或在树下经行,衣钵因此常为雨水所流失。

另外在夏季期间,地上的虫蚁常出来爬行觅食,僧众们沿路托钵乞食,不免“踩伤虫蚁”及“草树的新芽”,招引世人讥嫌,于是规定在雨季里避免外出。

佛陀基于慈悲,因此比丘集合于一定的场所,接受饮食卧具的供养,忏悔游行中所犯的罪业,并专注于策励道业。三月期尽,自恣日后再分散各地,游行教化。所以制定了夏季三个月的安居。

依《四分律》三十七卷中说:“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更何况是佛陀的弟子?

根据《四分律·安居犍度》三十七卷所述,“尔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时夏月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蹈杀生草木,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

在《长阿含经·遊行经》二卷,《佛本行集经》三十九卷等,皆记载佛陀与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迹。佛陀说法共49年,安居49次。安居处所和次数分别为:

1、佛陀第一次安居,是在鹿野苑同五比丘。

2、佛陀有一年去忉利天,在欢喜园中的香遍树下安居。

3、佛陀在舍卫国,有25个夏安居,(1)祇园精舍(24个安居),(2)东园精舍(1个安居)

4、佛陀在毘舍离,第5及44个在此结夏安居。

5、佛陀在摩揭陀国、王舍城,有第20、24次结夏安居。

据《十诵律》二十四卷中说:“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出家五众应行安居;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则可不行安居。又出家五众中,比丘与沙弥一起安居修行,比丘尼与沙弥尼、式叉摩尼一起安居修行。”

(二)中国佛教安居制度的流传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如《大宋僧史略》卷下“赐夏腊条’所载,中唐至五代时,有没有依照‘安居之行仪”,而“赐增夏腊”之事。此外,安居在中国亦有“随意随处”而行之说,即认为修行“随处”可行,并不限于安居期间,故于“年中行事”中,未将三个月之安居修行视为“必行之事”。如《百丈清规·月分须知章》中,记载“各月之行事”,然却“无安居之事项”。另据《释氏要览》卷下“解夏草条”载,印度比丘于自恣日时,须以茅草(即吉祥草)为僧伽之座,自亦坐于茅草上而行自恣。此种习俗传至中国则有所改变,如宋代江南地方之僧,于解夏日时以茅草赠与檀越。

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又称雨安居,或结夏、坐夏、坐腊、结制等。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最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做法,中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唐朝、宋朝,安居渐渐衰降,后来安居制度,逐渐成为禅宗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

安居讲座 || 法空法师:何为安居?

二、什么是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印度雨季,长达三月之久,在三个月间,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羯磨疏》卷四说:“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

《南山律行事钞·安居策修篇》卷十一说:静处思微,道之正轨,理须假日追功,策进心行,随缘托处,志唯尚益,不许驰散,乱道妨业。”又说:“一、无事游行,妨废道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即非,招世讥谤。防此三咎,故制安居。”

《正法念经》说:“夏中除大小便,余则加趺而坐。”

三、安居的种类

关于安居的种别,有分为“前安居、后安居”二种,也有分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等三类。

1、(1)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2)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2、(1)前安居: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2)中安居:四月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3)后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后安居。

《四分律·安居犍度》五十八卷说:“舍利弗、目连欲共世尊安居,十五日从所住处往,十七日乃至,不知当云何,即白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后安居。有二种安居,有前安居,有后安居。”

安居讲座 || 法空法师:何为安居?

四、安居的目的

结夏安居的重要目的,在于“策修进道”。佛住世时,在结夏安居的时候,佛会为僧众讲经说法,很多经典都是在结夏安居期间说的。

元照律师说:“随时警励曰策,三业运善曰修。”不论是古时候的安居,还是现在的安居,都是为了“摒弃外缘、收摄身心,策修进道,克期取证”。

现在的结夏安居,我们要做些什么呢?其主要目的,就是自我的学修。

学习经论、戒律、参禅打坐、诵经、持咒等各种佛事,如法如律地学习进修,成就道业,才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荷担如来,弘法利生。

安居讲座 || 法空法师:何为安居?

五、安居的意义

安居期间,主要以“修道”为主,虽然这种安居的作法沿用于印度的传统宗教,但佛陀沿用时,已附上佛教的特色,自然也就离不开出家修道的宗旨,“自觉觉他”。因此,在安居选择处所时找一个依止律师很重要,以便以请教修行中的种种疑惑。

关于安居的意义,略述有四个方面:

第一、在夏天行脚,容易造成衣钵坐具等,被雨水所漂失。

在印度每年的雨季这个时候,受喜马拉雅山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恒河平原的降雨量大增。河水上涨,对云游行脚的出家沙门的生活构成了严重影响。《四分律》三十七记卷记载,“当时六群比丘,一年三时春夏冬都在人间游行,当时刚好遇到暴雨水大涨,结果衣钵坐具针筒等被雨水所漂失”。

第二、护生

一方面是保护自已的生命,另一方面是保护动物以及草木。因为在夏季,树木茂盛,引来许多如蛇等之类的有毒性动物,僧人往树丛中经过难免伤到自身。同时它们也会被我们所伤。

第三、令居士生信

在诸律中,如《四分律》《十诵律》《五分律》等都提到,当时比丘于夏中没有安居,同时还“蹈杀生草木”,引来居士的讥嫌,导致居士对佛教失去信心。

如《十诵律》二十四卷说:“诸异道沙门婆罗门,夏安居时,潜处隐静,譬如鸟日中热时,避暑巢窟。诸异道沙门婆罗门,夏安居时,潜处隐静,沙门释子,常作此心,自称有德,而夏中游行,践蹋生草残害物命。”

如上所说,如果没有安居,还会招来比丘僧团,不如外道的讥嫌。因此,安居的作法,也可以令居士对僧团生起信心。

第四、克期取证

僧人一年三时行脚,安居正是一个集中精力来修行的好机会,安居期间放下一切事物安心办道。所以在佛陀时代每次安居结束都有许多比丘证道。律典还记载当时有比丘安居期间受益匪浅,而向佛陀提出延长时间。

从现实僧团来看,安居的这种制度太重要了。在这个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在全面改革开放的今天,许多寺院都已成了城市中闹市的闹市。出家人要管理寺院,还要做种种弘法、慈善事业。

三月的安居,可以让长期劳作、运转的身心休息一下,有个缓冲的机会。充充电,通过经教的薰习,能把正念提起;通过禅修,培养定力。这样进入做事的时候,就能保有良好的心态。在五欲尘劳面前能有定力,不会沉溺其中,为八风所动。

安居讲座 || 法空法师:何为安居?

六、安居的功德

佛出世间以利生为本怀,凡有所作,皆想带给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痛苦。所以,“若见众生,舍恶向善,转迷成悟,返妄归真,离苦得乐”,即畅佛出世本怀,故佛欢喜。

据《四分律》四十三卷说,安居结束时应作自恣。就是安居九十日的最后一天,大家仍齐聚一堂,检讨各人在三个月期间,言行有无违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失。若有犯戒者,则要当众忏悔,这一天就称为“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

自恣法后,能令“佛欢喜”有三义:

1、十方诸佛因见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生欢喜。

2、解夏自恣法后,僧众能自我反省检讨,及大众互相检举,使於九十日中有犯过者,均能发露忏悔回复清净,故令佛欢喜。

3、佛闻解夏后,僧众报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畅佛所愿,故令佛欢喜。

佛世时,弟子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常随弟子,或因本身还无法独立,必须时常跟随佛陀学习;二是菩萨弟子,自己修学有成,能够住持一方,弘扬佛法,但仍须不断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参加夏安居,随佛陀共住三个月,听闻佛陀说法,与同参道侣,互相学习,交流修行心得。在这段期间,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夏安居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工夫,也是养深积厚,自我沈潜的修行。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smy的头像smy
上一篇 2023年6月29日 下午5:25
下一篇 2023年6月30日 上午9: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