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净业行人持戒的一点思考

来源:江西庐山东林寺  时间:2023-05-17


对于净业行人持戒的一点思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打牢地基是建筑高楼大厦的第一步,至关重要。持戒作为佛法修行的根本,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在当今时代,似乎成了“自我约束”“压抑个性”的代名词,常常被质疑。比如末学因为吃素,在饭桌上就曾无数次被诘问:“济公不是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吗?”末学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解释济公和尚示现疯癫度众生的用意,以及后面那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对于净业行人而言,严持戒律需要更强大的理由和心力——对治与生俱来的欲望本就很难,既然念佛可以带业往生,那何必又非要去下力气持戒而自讨苦吃呢?如果抱有这样的态度,稍不留神就可能滑到“方便出下流”的境地。

说来惭愧,在持戒这个问题上,末学其实也曾有过困惑。因为深知自己根器陋劣,经历了好多年的苦苦追问和思考,磕磕绊绊,进进退退,总算从法理和现实生活的实践中,找到了能够真正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从而走上了持戒念佛的道路。末学这里选取一个比较个性化的角度,结合自己以往走过的弯路加以叙述,争取能给诸位莲友作一点“见不贤自省”之用吧。

一、会归菩提,具足“四感”

末法时代,五浊恶世,净业行人如何持戒才比较如法呢?末学认为,还是应当以“发菩提心”作为思惟、行动的基础与核心,常怀四种感念:

对于净业行人持戒的一点思考

(一)惭愧感

正法时代的众生福慧深厚,根器大利,听闻一、四句偈,或通过持戒就可以证果者,大有人在。两千多年以来,更有数不清的佛弟子谨遵释尊教诲,了生脱死,证道出离。反观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流浪生死,或许也曾为佛陀座下弟子,亲历教诲,却未能把握机会,通过最后的“考试”,一次又一次成为“留级生”,至今还在这五浊恶世里轮回。看看自己这九孔不净、众苦充满的正报身心,以及日渐浊恶的依报环境,可知自己的根器该有多么陋劣!实在令人惭愧!

(二)幸运感

释尊教导我们,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遇浮木,我们此生为人,已是万幸。在芸芸众生之中,我们又遇到了佛法,并且是下手方便、当生成就的净土法门,更是万幸中的万幸。

读《印光法师文钞》中列举的那些大禅师轮回的案例,更会觉得净土法门的殊胜。只要信愿具足,十念乃至一念,就可以横超三界,带业往生,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平时看到有人买彩票中大奖的新闻时,人们都会向那些幸运儿投以羡慕的目光。但那些许世间财富,和我们净业行人将要拥有的极乐福报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而这所有的一切,还是释迦弥陀两土世尊为我们和盘托出,免费奉送,幸运何极!

对于净业行人持戒的一点思考

(三)使命感

前面提到的超级幸运,就这样轻轻松松地不期而至,有时甚至会令末学感到有些恍惚——我一个薄地凡夫,何德何能,竟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所以欢欣雀跃之余,还须转念深思:阿弥陀佛用心良苦,难道只是为了把我们接去极乐国土享福吗?且不说菩萨和天人了,哪怕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甚至畜生道的众生,有一口好吃的,都不忍独自享用,常常要留给孩子吃呢。设想一下,看着自己曾经的家亲眷属在娑婆世界,乃至地狱等恶道中受大苦楚、求出无期,我们在极乐世界享福作乐,于心何忍?这就又回到了念佛修行的核心问题: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内涵深广无际,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无始劫来,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曾经是我的父母、兄姊、儿女、亲友。自己往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披宏誓铠,返归娑婆,救度一切有情,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因此,净土法门非常强调“还向回向”。我们从信受净土法门的第一天起,了知极乐国土的清净庄严,庆幸欣往之余,当常以“担荷如来家业”自勉,方不负佛恩。

(四)紧迫感

末法时代,众生根机陋劣,障碍重重。蕅益大师临终仅示现“名字位”,不仅烦恼未断,甚至伏都未伏住,我们更要有自知之明。此生要做的,便是一门深入,老实念佛。我们信愿行具足,即是把阿弥陀佛大愿船的“船票”成功预订了。倘若身体尚可,那么剩下的时日,是不是就可以无所事事了呢?如果不是,那么继续念佛修行的意义何在呢?这一个问题着实困扰了末学很多年。

末学的性格,有追求完美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实是属于“消极完美主义”),净土法门恰恰契合了末学厌恶缺陷、追求极致的潜意识。因此从一开始,末学对娑婆世界的厌离和对极乐世界的欣求之心,达到了非常“极端”的程度。为了追求“绝对完美”的极乐生命,甚至一度琢磨“舍寿往生”的事情,只是后来在各种机缘以及多位善知识的指导下,才走出这一误区和困扰。而其中最能说服末学的,是这样一个理由:娑婆余生修行的目的,是要力争往生时莲品增上。试想,我们身处善道,尚且承受不了现世的种种痛苦烦恼,那么三恶道中的家亲眷属们,该痛苦到何等程度呢?我们努力增上往生品位,花开见佛、成就道业的时间就会缩短,哪怕早一分钟返回娑婆,恶道中的家亲眷属们就能早一分钟脱离苦海。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最亲爱的人,比如父母、妻子、孩子,在刀山火海里挣扎,一想象这种情景,内心立刻就充满紧迫感。有了这份紧迫感,修行中纵然感到疲乏懈怠,也会咬牙坚持,“抵死须撑到岸头”。

二、持戒修行,理事圆融

具备上述四种感念,可以算完成了心理层面的宏观铺设。在这个基础之上,具体落实到净业修行,持戒这件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不可或缺了。

对于净业行人持戒的一点思考

(一)持戒是往生的资粮

持戒有无量的功德,佛经中相关的记载数不胜数。仅以《观经》为例,就足以证明其重要性了。《观经》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佛陀开示的上品上生的条件中,持戒是关键性的一条。而在“净业三福”的宣讲中,佛陀又分别在第一福(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和第二福(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中,两次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

重要的事情反复说。在《观经》这部净土核心经典中,足见佛陀对持戒修行是苦口婆心,殷切期望的。我们作为净业行人,自然要依教奉行。

(二)持戒利于随缘度生

从现实生活来看,持戒也是我们的一种必然选择。印光大师反复开示,佛弟子要敦伦尽分,随缘度生。在这个事情上,末学也曾经碰了不少次壁:起初觉得自己遇到佛法,中了“头奖”,也希望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位亲友。可是,不管怎么劝,身边的人就是听不进去。末学实在不能理解,这么不可思议的无上法宝,他们怎么就不愿意接受呢?越不理解就越着急,越着急就越想劝,越劝人家就越是反感,恶性循环。

后来末学有了小孩,学习了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和孩子不断深入的沟通中,才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常常是因为家长的双重标准。举个简单的例子,家长自己手机放不下来,却要求孩子不许上网、不许玩游戏,这样的教育,孩子根本不服气,只能适得其反。

所谓行胜于言,对于身边亲友的度化,如果自己嘴巴上夸夸其谈,行持上却懈怠放纵,甚至成为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不仅不能引导他们,反而会把他们从佛法门口越推越远。自己各方面做好了,其实不用多说,身边的人会自然而然地亲近佛法。

三、走出迷误,两点辨析

网络上有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自我说服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是有着各种纠结和误区,最主要的是下面的两点,曾令末学感到困惑,故在此做一些辨析。

对于净业行人持戒的一点思考

(一)志求上品,非自不量力

或许有同修会说,我们根器陋劣,即便有了信愿,也不敢奢求上品往生,那样纯粹是自不量力的表现。大安法师讲法时也曾幽默地开示:“我们不要效法先贤,非金莲台不取。佛菩萨接引时,哪怕是铁莲台也不要嫌弃,先上去再说。”到了最后时刻,诚然如是。而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可以努力鼓一鼓勇气。正如古人所说:“法取乎上,仅得其中。”印光大师也曾说过:“念佛以信愿为主,有真信切愿,决定得往生。至于证三昧,不可不发此心,实则今人绝少证三昧者。”(《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实在地说,往生到哪个品位,于我们自身而言都没有太多影响,因为只要往生了,就立即得不退转。但是,我们往昔无量无边的眷属,尚在三涂八难中挣扎,如果我们得少为足,也有违前面说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哪怕是早一秒花开见佛,也可以早一秒成佛度众生,自利利他,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上品往生虽难,但此心不能不发。

(二)知易行难,须对治习气

持戒说起来简单,真正落实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作为我执深重的业力凡夫,我们对自己的身体,都是十分的珍惜呵护,趋乐避苦也是天性使然。比之吃喝玩乐等身口意的放纵,持戒确实是有些“苦”。

对于持戒修行之“苦”,印光大师曾开示:“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复许止净居士书》)学佛乃大丈夫事,人间是选佛场,每一位净业行人,都是阿弥陀佛的法王子。看看古往今来无数的成就者,“彼既丈夫我亦尔”,心中当常怀自尊自勉之情。让我们严持戒律,老实念佛,迎接生命中最辉煌时刻的到来!

对于净业行人持戒的一点思考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选自《净土》2022年第5期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smy的头像smy
上一篇 2023年5月20日 下午7:27
下一篇 2023年5月20日 下午7: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